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语文期中试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5 05:27:01
老师您好,您能给我一下2011,2012,2013年的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和答案吗,谢谢您了。
解题思路: 同学你好,网站规定“一次只能提一个问题”,你这应算三个问题,老师为你提供最近的一次试卷。
解题过程: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 文 201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装帧 出神入画 应(yīnɡ)届 叱咤(chà)风云 B. 振撼 美轮美奂 混(hǔn)淆 卓(zhuó)有成效 C. 博弈 如鲠在喉 昵(nì)称 令人咋(zé)舌 D. 历炼 纷至沓来 偌(nuò)大 戛(jiá)然而止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我们从辽阔平坦的草原驱车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一种 随之而来,度假时的舒适惬意荡然无存。 ② 山南地区到处 着邓芝福同志的感人事迹,他以边疆为家,为西藏的卫生事业鞠躬尽瘁,被当地百姓称为“人民的好儿子”。 ③ 不久前,有关部门 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先天遗传方面还是在后天开发方面,母亲对儿童的影响都要超过父亲。 A.压迫感 传颂 公布 B.紧迫感 传颂 颁布 C.紧迫感 赞颂 公布 D.压迫感 赞颂 颁布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田园诗的创作非常兴盛,作者多为文人或仕宦,他们不吝笔墨,讴歌瓜田李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B.春节庙会上,历史悠久、陈陈相因的民俗活动,如舞龙、扭秧歌、踩高跷、抖空竹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C.接到这个任务,团长董正山首先想到了胆大心细的部下高志平,于是当仁不让地把任务交给了高志平所带的九连。 D.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公演后,深受业内好评,演员方旭的表演丝丝入扣,生动传神。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是“中国一线科学家总动员”的产物,被人们称为近十年来中国科普界之未见。 B.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喜欢以夜间骑行的方式来放松身心,但夜间能见度较低,所以骑行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 C.台风“菲特”带来的降雨总量大,造成三江口洪水叠加,又由于恰逢农历天文大潮,这些是导致余姚市水灾的直接原因。 D.螺旋藻既不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群,但受利益驱使,厂家在宣传时往往夸大螺旋藻的功效与适用对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雄踞阿里700年的古格王国,就建在土林环绕的札达盆地中央。从任何一条通道进入札达,都要先经过土林。我们翻越阿伊拉山,下到巴尔沟土林, , , , , , 。 ① 连绵的群山状如列队的士兵 ② 于是这些土质山峰都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秩序感 ③ 如同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电影特技场景中 ④ 大地似乎想从大刀阔斧的造山运动中慢下来 ⑤ 一旁孑然而立的山头则是威严的将军 ⑥ 开始了层层叠叠的缓缓堆积 A. ④①⑤③⑥② B. ③①⑤④②⑥ C. ③④⑥②①⑤ D. ④②⑥①⑤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 租赁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子行,比三世 比:接连 B.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恤:怜悯 C.而妾母已再适人 适:出嫁 D.自宋季 季: 末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10.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4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处断句。(5分) 杜甫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 兵 曹 答 以 石 斧 一 具 随 使 并 诗 还 之 宗 武 曰 斧 父 斤 也 使 我 呈 父 加 斤 削 也 阮 闻 之 曰 误 矣 欲 子 斫 断 其 手 此 手 若 存 则 天 下 诗 名 又 在 杜 家 矣 。 (取材于后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还田舍 周捨 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 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①室。 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 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 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 注释:①仲长:东汉隐士。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题目中的“还”字。 B. 三四句用典,以“武陵岩”“仲长室”含蓄表达作者的生活理想、志趣追求。 C. 五六句描写松竹、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清冷。 D. 这首诗在内容、思想情感方面,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相似之处。 ② 从全诗看,作者“还田舍”的原因有哪些?(4分) 13.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 ,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陛下亦宜自谋, , ,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③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 ,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⑤ 细草微风岸,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⑥ 四十三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和钢丝一样坚硬,却比钢丝富有弹性;还特别耐寒,在-50℃到-60℃的低温下才会变脆发生断裂,而一般聚合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变脆。这些特性使蛛丝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据《世界知识》报道,美军正责成有关部门饲养能产坚韧的金黄色蛛丝的巴拿马蜘蛛,以期提高某些军需用品的使用性能。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液体也能拉丝,比如鸡蛋清被上挑时就能拉丝,而且还能看到拉出的丝断开的一瞬,像橡皮条那样稍有收缩。用筷子挑山药汁,以及婴儿流的口水,情况也都相似。 (取材于王振东《漫谈液体的拉丝现象》) 1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蚕丝是拉出来的”的一项是(3分) A. 蚕把丝液粘到稳固的物体上,头按∞字形左右摇摆。 B. 蚕通过嘴上的“调节口”对丝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C. 猛拉作茧的蚕体,会看到蚕腹中出现一条透明结实的丝线。 D. 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蚕把丝液都拉成丝线后,再用丝胶把丝线粘在茧的内侧,就做成了茧。 B. 当鲜藕被掰开时,藕中的黏液被拉成了丝,这也属于“牵引凝固”现象。 C. 拉力作用可以使丝蛋白链状分子产生变异,从而使分子之间结合力增强。 D. 以蜘蛛丝为原料制作的防弹服,即使在严寒天气中使用也能保持良好性能。 E. 从文中所引的唐宋诗句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明白了蚕与蜘蛛拉丝的道理。 16.通读全文,概括产生“拉丝”现象需要的条件。(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苍凉的群像 ①六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刚刚从德国访问归来,刘学颜专程从阿城来到哈尔滨,把厚厚一沓的《叩问大荒》的手稿交给我。   ②说真心话,四月份我在大兴安岭,他在电话中邀我为这部即将出版的新书作序时,我是犹豫的。因为作序是马虎不得的事情,起码要把书稿看完整了。耗时费力不说,我还怕把握不好作品的“气韵”,差点“临阵脱逃”。最终能接过这部沉甸甸的书稿,除了不好推却文友的这份信任,更是刘学颜所从事的研究和他的写作视域吸引了我。   ③刘学颜在金源故地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任馆长。但凡从外地来到哈尔滨的文学界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有两个地方是必去无疑的,一个是呼兰的萧红故居,另一个就是阿城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了。前者凭吊的是让人感伤的故人,后者凭吊的则是悲壮的历史。在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你能看到曾染过鲜血的剑,生活用的陶罐和银盘,祭祀的香炉,以及象征权位的印玺和可供梳妆的鲤鱼镜——一个人在这样的“实物”中流连久了,衣袖间又怎能不沾染着一缕远古的斜阳呢?   ④我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叩问大荒》。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汲取知识的行旅,是一次触摸黑土地脉搏的行旅,更是一次文学的审美行旅。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刘学颜能够潜心沉入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处,以一腔豪情,一己之力,挖掘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地踏上寻访之旅,本身就是不寻常的。更何况,他要做一个文字的雕刻家,为这样的人物悉心塑像,就更加让人尊敬和感动了。   ⑤为人物塑像最难的,首先是姿态吧:有些人物,在历史中已经被定型为一种姿态,如完颜阿骨打和金兀术。刘学颜以史实为依据,除去民间演绎中无端加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不实之处,还他们以本来的面目。虽然在此之前也有人开始做了这样的工作,但有天时地利之便的刘学颜,在剖析人物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特征上,底气更足一些。雕像的姿态确立了,他们的神态,还有赖于血肉丰满的史实来填充,所以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在书斋中思考着的刘学颜,还有一个行走着的刘学颜。历史和现实,就在这“静”与“动”之间,微妙地连接起来。   ⑥一条隐秘的通道,悄悄地被打开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杀敌的“蓝脸”的窦尔墩,看到了漠北风雪之中迫令俄方退还占地的李金镛,看到了刺杀伊藤博文后穿着民族服装凛然赴死的韩国义士安重根。刘学颜身上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大都铁骨铮铮,又如抗日英雄马占山、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当然,他也写了另一类英雄,如石油工人王进喜、伐木工人马永顺。而身为作家的他,对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萧红、周立波、舒群等现代作家的风采。   ⑦读刘学颜的书稿,感觉他还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他古诗功夫深厚,在同龄人中,是翘楚。那些穿插于书中的诗词,如四散的珍珠,使整部书有了别样的光彩。如拜谒寿山将军墓后所作的“恁有百年不居穴,所居灵帐在草原”, 再如踏访“林海雪原”故地后吟就的“威虎啸天狼声哀,英雄已死雪山白”。   ⑧虽然我与刘学颜不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人和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不断思考和笔耕的人,一定是不流俗的人。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此书中雕刻的那些已经逝去的英灵的雕像,他写他们的荣辱悲欢时,更加客观透彻,挥洒自如。而写到健在的人物时,笔墨就有些“涩”,很难出彩。个中原委,我能理解,这也是不能求全责备的事情。 ⑨我想,以后朋友们再来哈尔滨,去阿城参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时,我又可以多了一个话题:那里还有一个博物馆,由刘学颜馆长亲手筑就,其人物长廊中陈列的雕像,大都顶天立地,透露着苍凉之气,值得一看。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交代了为《叩问大荒》写序的缘由,对作品内容及特色进行了评述,充分肯定了作者的写作追求。 B.第⑤段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完颜阿骨打、金兀术等历史人物原本是正面形象,被民间演绎成反面了。 C.《叩问大荒》雕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使人们感受到黑土地上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D.刘学颜倾尽心血为阿城建造了另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多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游客可实地参观。 E.这篇文章内涵丰富,情感真挚饱满,语言极富感染力,理性而中肯的评价中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一个人在这样的“实物”中流连久了,衣袖间又怎能不沾染着一缕远古的斜阳呢? 19.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 文中说:“虽然我与刘学颜不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人和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阅读⑤—⑦段,概括刘学颜给作者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3分) (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刘学颜的人物雕像大都透露着“苍凉”之气?(4分) 20. 作者在第⑧段中说,刘学颜“写到健在的人物时,笔墨就有些‘涩’,很难出彩”。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并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3年10月,某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72万元奖学金,从香港大学退学,回乡复读。她说,而当初报志愿时,大家建议她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多考虑就业一类的现实问题,她选择了港大。但她一直认为当今时代缺失了很多东西,自己是一个古代人,所以决定明年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圆纯粹的国学梦。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C 2. A 3. D 4.B 5.C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6. B 7.D 8.C 9.C 10.答案要点: ①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1分)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们,不肯相见。(1分) 或者从楼上跟他们说话,不行礼; 或行礼相送,但并不下楼。(1分) 语言表达,1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 杜 甫 子 宗 武 以 诗 示 阮 兵 曹, 兵 曹 答 以 石 斧 一 具/ 随 使 并 诗 还 之/ 宗 武 曰 /斧 /父 斤 也/ 使 我 呈 父 加 斤 削也/ 阮 闻 之//曰/ 误 矣/ 欲 子斫 断 其 手 /此 手 若 存 /则 天 下 诗 名 又 在杜 家 矣 【参考译文】 杜甫的儿子宗武把自己写的诗给阮兵曹看,阮兵曹把一具石斧回赠给他,让使者拿着(石 斧)和诗一同送还。宗武说:“‘斧’,是由‘父’和‘斤’组成,(这)是让我(把诗)呈送给父亲加以修正。”阮兵曹听闻了这些(后),说:“(你)误解 了,是想让你砍断自己的手;这只手如果还在,那么天下的诗名又在(你们)杜家了!” (“/”处必断, “//”处可断可不断。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2、 ① C (3分) ② 答案要点: 对薄游(宦游)生活的厌倦。 喜爱田舍生活的恬静、安闲。 本性中有对朴质生活的向往。 时光流转,引起诗人的生命之忧和人生价值的反省。 (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 13、 ①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②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③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带长剑兮挟秦弓 终刚强兮不可凌 ⑤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⑥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学生如多写,选前4道小题评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4、B (3分) 15、A E(4分) 16、必须是液体(或“具有可流动性”),具有黏性,施加一定拉力。 (共5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17、B D(4分) 18、参考答案: 流连:观览沉浸(1分),研究思考(1分)。 远古的斜阳:历史文化气息或古典情怀(1分),沧桑和厚重(1分) 。 19、 (1)刘学颜在书斋中思考,在现实中行走;他身上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还是一个有着古典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刘学颜书中所写的多是历史人物(1分),他们大都铁骨铮铮,顶天立地(1分);在苍茫广袤的黑土地上(1分),以不屈和英勇为悲壮的历史增添了极具光彩的一笔(1分)。 20. 句子意思:写活着的人物, 很难做到笔墨酣畅、挥洒自如、客观透彻,因而也就很难写得精彩。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略。 评分要点:本题12分。①解释句子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②谈看法,6分。③语言,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作文(60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附录1:2013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 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 吾丘子行,是太末(今属浙江)人。他的祖父是宋朝的太学 生,于是在钱塘安了家。到了子行(这一辈),(已)连续三代了。子行喜爱古代的学问,精通经学、史学、诸子百家之学,善于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的 李斯、唐朝的李阳冰之下,尤其精通音律。但是性格豪放不羁,不奉行检点约束(的处事规则)。左眼失明,右脚有疾,然而举止仪态有风致,一言一笑都令人喜 爱。有客来访(的时候)也还是吹洞箫,或玩弄铁如意,或执笔题字,就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在一个简陋的巷子中租屋居住,教授的学生常常达数十人,年龄小的学 生坐在楼下,客人们谈笑,喧闹之声影响到了邻居,但是楼上下的学生一直严肃认真。达官贵人们听说子行的名声,敲门等候拜见,(如果这些客人)不合子行的意 愿,(子行)就斥退不和他们相见。(子行)有时从楼上远远地与(来访的客人)对话,不以礼相待。有时以礼相待了,送来访的客人,(又)不下楼。东平的徐子 方,是国家资深望重的大官,(他)所收藏的古器物,上面铸刻的文字,大多不能辨认,大家都认为除了子行没人能辨识出它们。徐公就乘车拜访子行,子行给他一 一做了鉴定,徐子方也叹服子行的精细敏捷。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认为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子行作诗不完全遵守格式规律,并且喜欢著述。他的文采与见解,都高超脱俗,是别人比 不上的。因此自视甚高,藐视世人。他赞许的人,只有钱塘仇仁近,永康胡汲仲、胡穆仲三人。对于其他的诗人文人,都很少赞许肯定,动辄加以批评讽刺,不顾及 他人的感受。不了解(子行)的人,不能忍受他的戏谑侮辱;了解(子行)的人,因为他的(性格)与滑稽者类似,不以为意。 当初,子行四十岁时都没有娶妻,买来酒肆中无依靠的女子为妾,时间不长女子就死了。 死了很时间后,有人诬告子行的妾,曾经是自己的妻子。官衙就捉拿那女子的母亲,而女子的母亲已改嫁,居住在其他州府,等来到(钱塘),死在了子行的住所。 (官衙)又去捉拿妾改嫁的丈夫,后夫来到(钱塘),又在子行住所借住,却由于犯了制造假币的罪被发现,最终连累了子行。知道这些情况后,子行害怕了,三个 月之后,(人们)才知道子行已经投水死了。他的弟子为他招魂埋葬。 作传者说:关于篆书、籀文的学说,自宋代末,它的弊端已 经达到了极点。自本朝以来,吾子行开始倡导篆、籀书法的学说,来达到复古的目的,再加上吴兴赵文敏以实际行动响应,子行倡导的学说才广为人知。子行真是一 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啊!子行死了以后,继承他的学说而著称于世的,有宛丘赵子期和濮阳吴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