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谁有马克思期末复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5/10 17:47:58
谁有马克思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题(答案)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1) 实践的特点.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接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心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认识的发生,也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即主体直观的结果,而是首先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2) 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首要和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的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他们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一样”.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找到社会领域中物质关系的表现形式,阐明人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精神生活过程即人们的社会存在于他们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称其为“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依据物质生产的观点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还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结合社会分工系统地考察了阶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为科学地描述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力观点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更”.马克思主义哲学证明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科学地论证了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造成阶级存在和阶级差别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第8页).马克思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矛盾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力观点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来源于对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首要地位的把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首要和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它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都取决于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力观点在分析物质生产内存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的社会活动的三个因素,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以及种的繁衍相关的家庭(即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三个因素包含了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的生产方式始终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和社会阶段相联系.这样,他们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诸种社会现象中分离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决定作用,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考察了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同生产力的历史之间的联系,还考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历史,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得出结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阐明:社会变革或社会变革的终级动因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它与现存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通过固定资产的研究,深刻揭示了科学在生产中日益增长的作用,“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生产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将愈益“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并借此清算了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鲍威尔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采用了“自我意识”这一要素,并把它视为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马克思依据物质生产的观点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批判了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及其代表当做历史的主体,而把群众当作愚钝的对象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马克思指出,鲍威尔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上,把历史说成“精神”发展的历史,说成是作为“消极的”物质因素的群众与作为“积极的”因素的“精神” 及其少数代表人物相对立的历史,这种观点实际上颠倒了历史过程中的真实的主客体关系,即把“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另外,针对鲍威尔把历史活动的失败归咎于群众的支持这一荒谬主张,马克思还特别指出,这种观点实质上否定了以往的人类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至于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这取决于该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
通过对鲍威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结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4、如何理解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是指未来的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段.
虽然“社会的发展并不直接等于人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角度说明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而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彻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人这个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为人走向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是与人类美好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紧密相联系的.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正式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但是注意,个人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发展.
6、什么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在阐明上层建筑诸因素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还深入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所谓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发展规律.依据恩格斯的表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恩格斯以哲学为例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可以直接继承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精神成果.
第三,意识形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发展,除了最终受经济制约外,还不同程度地受意识形态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政治和法律观点的影响.
但是,必须看到,意识形态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虽然要以以往的思想资料为前提,但经济“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所以,不管意识形态的各种因素之间怎样相互影响,最终还是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解,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
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价值规律的作用,从它内含的经济机制和直接的经济功能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在每个生产部门中,由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这样就会形成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别及其作用机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可以多赚钱;技术落后的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而亏损.由此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同—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
第二,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实际上各部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达到这个平衡呢?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价值与价格的矛盾运动.有的部门投入劳动过多,商品就会供过于求,因而引起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有的部门投人劳动过少,商品就会供不应求,因而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这样,就促使社会劳动或资源从价低利小的部门向价高利大的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社会劳动或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2、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剩余价值规律是什么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要搞清剩余价值的来源,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如他有生产资料,他就会生产,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是出卖劳动力.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资本家购买的,正是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这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一个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必须同时是一个使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的工作日,即工人所从事劳动的时间,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部分时间,不是为劳动者自己,而是为资本家劳动的,这一部分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的本质
资本就是一种能带来剩余的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称之为不变资本,它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4)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家为了生产剩余价值,他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一是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是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日或加大劳动强度等手段来实现.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革新技术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手段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既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性质,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受这个规律所支配,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就要追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资本原始积累包括:
第一,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迫使他们沦为无产者.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在一些国家还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土地所有制,这一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基础.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典型.
第二,在国内外榨取、掠夺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积
累货币资本.国内通过税收、国债、关税等方式;国外建立殖民地、贩卖鸦片、黑奴等.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剥夺过程并没有结束.已不仅仅资本家对小私有者的剥夺,而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这种剥夺通过资本集中进行的.
资本的聚集和集中,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使资本主义面临矛盾:一方面,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更细,各部门、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更高,不仅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也已形成.这种社会化要求,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统一调节社会生产;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形成对资本垄断,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为资本主义灭亡准备了物质条件,而且造就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时,深刻触及和探索社会化的一般规律,主要从8个方面:
(一)社会化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二)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
(三)社会化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
(四)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
(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流通和服务业的扩大和作用的增强.
(六)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
(七)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八)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