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老师,我分不清诡辩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请老师举一些简单明了的例子给我讲一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6/09 19:43:08
老师,我分不清诡辩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请老师举一些简单明了的例子给我讲一讲。
哲学相关问题
解题思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解题过程:
一、诡辩论是形而上学的变种。诡辩在古希腊时原是一种论辩、诘难的艺术,后来演变成一种不顾事实,任主观好恶进行拟是而非的论证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所谓诡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诡辩论者有多种多样的手法,如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转移命题,偷换概念;混淆界限,抹煞本质;贼喊捉贼,倒打一耙;等等。比方说,如果你提出“闯红灯会出交通事故”,他就以“闯红灯不一定出交通事故,不闯红灯不一定不出交通事故”来反驳;如果你提出“锻炼身体有益于健康”,他就以“锻炼身体的人不一定健康,不锻炼身体的人不一定不健康”来反驳;如果你提出“生病要看医生”,他就以“看医生不一定能治好病,不看医生不一定病就好不了”来反驳。
例如: 1、庄子和惠施二人一天外出散步,走到濠水的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惠施回答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你既知道我,我自然知道鱼。”
2、有两个15岁的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作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人中谁会去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那个脏人。”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说,“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谁洗了澡呢?” “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了澡呢?”
“脏人!”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人谁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地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解释呢?”两个学生不满地说,“你讲的每次都不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正是如此,你们看,这就是诡辩。”
3、某甲对某乙说:“我能证明‘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说:“愿闻高见。”甲说:“每个人有一个头,没有人有两个头,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所以,一个人有三个头。”乙虽然知道甲的论证是错误的,但不能指出错在何处。在甲的论证中,从字面上看“没有人”这三个字前后出现两次,但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没有人有两个头”中,“没有”是一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有人有两个头”这一判断,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没有两个头”。这个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是“人’,不是“没有人”;而在“一个人比没有人多一个头”中,“没有”这个否定词否定的是“人”这个概念,因而“没有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个独立的否定概念——“无人”,即“一个人也没有”。如果前面的“没有人”和后面的“没有人”意思一样,则“没有人有两个头”就是一个虚假的判断。所以,甲的论证是利用字面或语词的相同,暗中偷换了概念,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诡辩论的著名代表,在我国古代有惠施和公孙龙,在古希腊有克拉底鲁等。
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宋国人,曾任魏相。惠施的名辩思想是以“合同异”著称的。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如他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就是认为大与小、高与低的差别是相对的。他还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本来燕国在中国的北方,越国在中国的南方,按照古时中国人的观念,天下之中央自然应该是在越之北,燕之南,但他却说是在燕之北,越之南,也就是说明了南与北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公孙龙是战国时哲学家,赵国人,曾为平原君的门客。他虽与惠施同属名家,但主张不同,其名辩论思想是以“离坚白”著称的。所谓“离坚白”,从石头具有“坚”与“白”两种属性这一事实出发,得出两者可以互相分离的错误结论。如果说惠施是抹杀了事物的差别性的话,那么公孙龙则是夸大了事物的差别性。他的著名辩题还有“白马非马”。他从“白马”与“马”之间存在着特殊和一般的差别这一事实出发,得出白马不是马的错误结论。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又据说,关吏一怒之下把公孙龙打了一顿,公孙龙大喊,“你怎么打人呢?”关吏回答说,“我打的是公孙龙,公孙龙不是人。”真可谓是以其之道还治其身。
克拉底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大家知道,赫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事物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当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流时,河流已经变了,人本身也已经变了。然而克拉底鲁歪曲了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在肯定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否认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而既然事物不存在相对稳定性,也就成了不可认识、不可言说的东西了。因此他认为,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据说,他由此提出语词的局限性,认为语词一经说出,事物已面目全非,从而否认了认识事物的可能性。
还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叫欧布里得。他依据逻辑三段式的推理,提出“有角的人”命题。他的推理是:“凡是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这个东西”(大前提),“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小前提),所以,你是有角的(结论)。
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