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地理知识创刊是在1950年12月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2 20:14:48
地理知识创刊是在1950年12月吗?
地理知识创刊 是在1950年12月吗 有人知道确切的消息吗
《地理知识》创刊号
1949年9月以《地理知识》为名在南京创刊, 1950年1月正式发行,1961-1966年一度改名《地理》.发行量曾高达400,000册.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转变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经与中学地理教师多次座谈,一致认为需要一份知识性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刊载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弥补当时缺乏完善地理教科书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和大中学生、广大群众提供必需的地理新闻和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学习的园地.
但在当时,百业待兴.要创办一个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几位热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成、杨纫章、王熙柽等,经过多次热烈的商讨,决定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普及刊物.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编.在出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出版印刷费没有着落.在当时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大家自愿捐款,并物色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创刊号终于在1950年1月问世了.这份“创刊号”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风写的发刊词.创刊号仅印刷了600册,形式简陋,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界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上海亚光舆地学社社长金擎宇的青睐,主动表示愿意出资承印.于是从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销售,印数扩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长为《地理知识》题写刊名,后改名为《地理》,1966年又恢复原刊名
亚光舆地学社接印不久,由于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备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函,盛赞这个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经出版的各期.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见施雅风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次编委会,商量组稿、审稿事宜.参与办刊的几位积极分子,积极写稿,充实稿源,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外来投稿数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开明书店及其后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挂靠在地理研究所内.郭沫若院长亲自为《地理知识》题写了刊名.从1954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郭老题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民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刊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介绍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1960年8—12月停刊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改名为《地理》.整顿后的《地理》成为一份中级刊物.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未能认真贯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专,既不像中级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期,还采取由各地理机构轮编的形式,各机构之间又缺乏紧密的沟通,致使刊物质量下降,读者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对冗长繁琐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66年第2期起又恢复《地理知识》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遭到停刊的厄运.
文革中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曾高达40万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识》,顶着“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风浪,率先复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张庆祥、郑平、李志华组成编辑部,高泳源任主任负责进行筹备,首先兵分两路,到京广、京沪沿线各省、市委宣传部、各大专院校地理系和地理研究所,介绍复刊的意义和宗旨,征求意见,组织稿件.在当时人们渴求知识、渴望学习的情况下,《地理知识》的复刊,得到了地理工作者、地理老师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特别是竺可桢副院长获悉《地理知识》复刊的消息,十分欣慰,即函告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曾昭璇教授,嘱告支持“地理教育”的栏目.
《地理知识》的复刊,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形势,正如复刊号上编者话所阐明的:本刊是一地理科学普及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向广大工农兵群众、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普及地理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本刊的根本任务.并规定刊物的内容为: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帮助人们对国际事物的了解和关心;介绍大自然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交流地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等,同时还把批判地理学领域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列为内容之一.
复刊后的《地理知识》,分三大栏目运作:国内地理、外国地理和基础知识.每期32页,为月刊,订价0.13元,1972年10—12月共出了三期.但当时由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地理工作者也停止了研究工作,致使纸张短缺,稿源不足,在复刊的第二年即改为双月刊,一直到1975年的上半年.1975年7月后又恢复为月刊,订价为0.15元,这一订价一直稳定了6年.广大读者认为《地理知识》是一本物美价廉的刊物.当时发行的刊物较少,《地理知识》在被列为限制发行刊物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邮局列为限制发行),发行量还迅速增加到近40万册,被称为一花独秀.是为《地理知识》的火红年代.期刊如林,竞争激烈;《地理知识》艰难开拓 进入80年代,随着各种老刊物的复刊和新刊物的大量涌现,装帧简单、坚守老传统的《地理知识》逐渐被淹没在如林的期刊中.1982年发行量下降到20多万份,到1988年时仅剩下10几万份了.
为了走出困境,编辑部全体同仁努力开拓思路,寻求改革,1989年实现了四封彩色印刷.为了摆脱旧的体制,在主办单位未给任何经济支持下,于1993年第一个从科学出版社脱离出来,成立了《地理知识》杂志社,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排版,自己联系印刷厂.1995年在彩色封面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彩色插页,页面由32页增加到48页.然而,刊物质量虽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没跳出传统的老框框,加上新潮杂志的不断涌现,本刊发行量继续下降.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大家开拓了眼界,《地理知识》的编辑们并没有被发行不景气吓住,相反,更促使大家把眼光瞄准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会上,不时谈论起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风格和内容,探讨如何能将《地理知识》办成一本高水平的杂志.此时一些读者也通过电话、信件传达了这样一种希望:中国能有一本美国《国家地理》那样的杂志就好了!
编辑的愿望、读者的希望凝聚成了一个目标:要办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97年5月地理所调曾到南极、北极进行科考研究,登过珠峰的李栓科研究员来杂志社任社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全面改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