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6 08:16:21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安海庆 安阳县职业中专 河南 安阳 455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不仅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而且应用广泛,最具有情趣,理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但是,近年来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有不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危机”,语文成了投入多、产出少,能耗大、收效低的“困难户”.如何才能使职高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一、教师注重放权,增强课堂的灵活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一套固定模式:——串讲分析.即:教师开篇即讲,从字、词、句、篇到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卷地毯”式地全面推进,结果收效甚微.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把权力下放,让学生课外正字正音,找一些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并运用多种方式检查验收,力争做到“三多”——让学生多拿几次粉笔、多提几次问题、多讲几次话,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讲过一课后,把学生请上讲台,让他们总结一下从本课中得到了什么.在放权的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去设计,去营造,也就是“给”.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教师还要适当地“给”一些材料,巧妙设置课堂教学的程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自写、自讲、自录,给学生的求知欲注入一种迫切感.如在讲完莫泊桑的《项链》后组织同学们口头作文《知道是假项链之后》.于是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了多种情节:有的愤然索赔的;有写沧桑之后豁达泯恩仇的;有写皆大欢喜的…….由此看来,优化课堂结构,变讲课为导课,达到了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正如前人“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二、注重源头活水——时文报刊.
“教育是古老的事业,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魏书生语)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过程.如何做到传播有效信息,丰富课堂信息量,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提高同学们对语文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只靠教材上的“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只有融进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才有生命力,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因此我认为要引进源头活水——时文报刊.
引进课堂的报刊时文精品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体现时代精神的,如体现改革开放、报效祖国和理想人生等充满时代气息的热点文章,训练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评价能力,激励对社会的变革与创新,对人生的竞争与选择的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这较之于课堂教学本身有更深远的意义,正如孔繁森、吴天祥的事迹是对焦裕禄、雷锋最好的参证一样;第二类是与课文相关相近的内容.如讲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就介绍他的小诗《乡愁》,讲到朱自清的《威尼斯》,就介绍威尼斯现在的旅游资料.讲到应用文——广告、产品说明书时.现场说法,历数知多广告,体会广告的艺术魅力.如: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兴趣.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重新创造课堂艺术.
“他山这石,可以攻玉”.教参的作用功不可没,予教师以便捷,但教参不全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认为,只有创造,才能出个性、出新意.否则,就会照本宣科、生吞活剥.
如教材中的《关雎》一课,作为《诗经》的第一篇,被孔子评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教参也提供了现成的课例.然而对于学生,他们觉得很奇怪,不能接受.我这样考虑《关雎》,它是一幅古代人民爱情生活的生动画卷,我依据诗意,描绘了“相思图”、“相恋图”和“娶亲图”.按照这个思路安排结构,分析效果甚佳.同时,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起了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独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命脉.做到独创,就能常教常新,永葆一个教师教学生命的青春活力.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四、注重情感交流.
人与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两个维度.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的存在,缺乏陶冶性和情境性,教师要精心创造陶冶性和审美情境,发掘教材的内在美,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在语文课上,教师要以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增长学生心中的智慧,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觉醒、冲动、想象、创造.让学生认识所阅读文本的意义,产生阅读的渴望,产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文本的阅读中游目骋怀,在审美的情景中产生思维的空间,在领悟的基础上有了愉悦和满足,有了语言的表达,有了精神的升华.教材中有许多情真意切、充满人文意蕴的优秀作品,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欧亨利的《最后的常青藤》等,让学生在充满情味和哲思的“情感场”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灵魂的熏陶.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
所谓“知之愈深,情之愈切,情之愈切,知之愈深.”能否动情,能否把感情渗透到教学中是衡量小说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哲学家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人物的分析,不能写出一个答案让学生吞咽下去.教师所做的应该是以作品为依据,多角度,多途径地实践教学.例如在教《项链》时有的同学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要强求一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泛泛而谈,教学乱散,失去凝聚力.二是让学生浅尝辙止,教师用鉴定式的语言贴上标签,课堂呆板而单调.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六、注重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应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基于此,应该努力寻求实践机会,大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强其对语文的兴趣,如:从学校的图书室和学生手头的图书精选出一部分适合高中生阅读且篇幅不长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等书籍.在读书方法上,可采取浏览、粗读、研读多种方法,只要按时完成即可.再如,让学生每月出一期小报.语文学科综合性很强,语文知识囊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能力体现在写作、听读、编辑等方面,尝试着为同学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这样同学们就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办好小报积极主动去探索,大胆创新、可收到了意象不到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开展一封家书,做一项调查,搞一次辩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像课前五分中演讲、语文常识快速抢答、猜谜语、错别字纠正等竞赛活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活泼地参与合作,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得语文教学生动有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适度而来,恰到好处.针对职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提出以上几点和大家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职高语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