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曹操献刀(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1 11:40:39
2.说曹操是"奸雄",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奸诈,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也有一股英雄气概.试分析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曹操这两方面的性格特征的.
解题思路: 结合文章来分析,注意体会其复杂性格。
解题过程:
(一) 杀董卓——胸有大志,腹有良谋
自从董卓篡夺了朝廷大权之后,他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借庆寿为名,宴请群臣,想商议除掉董卓的大事。作者是这样描写曹操出场的: 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认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从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视之,乃骑校尉曹操也。
作者把曹操这次到场安排在政治斗争的紧急关头,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权倾朝野的董卓,势力极大,耳目众多。连王允这样的大官想与众官议事,还要假托庆寿为名,生怕走漏风声,他们对时局又能怎么样呢?他们一无抗暴的勇气,二无除奸的良策,只会坐在那里伤心落泪,显得何等软弱无力!就在这一片哭声之中,曹操一人大笑,而且是抚掌大笑,他拍着手笑着说:“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这笑声不仅使满堂震惊,也使读者一惊。曹操不是空笑众人,他声明自己接近董卓,目的就是找机会谋杀他,紧接着他提出了献宝刀刺董卓的计划。曹操的计谋虽然算不上治国之道,但比那些面对国贼束手无策只知哭泣的公卿无疑是高明多了。这场景使曹操的性格在众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这神态显示了曹操不同于凡夫俗子的胆识,这笑声体现了他的奸雄性格。这一笑虽出人意外,却在曹操性格的情理之中。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会忘记曹操在各种场合中的笑,他的笑往往体现了他头脑的清醒,高人一筹的见解和他的充分自信甚至自负。这次小小的出场当然还没有全面展现曹操的才能、性格,但为他后来成为北方的统治者、群雄兼并战争的胜利者预施了笔墨,做了很好的渲染铺垫。
第二,曹操佩带王允的七宝刀来到相府,故意说自己的马不好来迟了,于是董卓叫身旁的吕布去为曹操挑一匹好马。趁董卓头向里睡觉的机会,曹操“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被董卓从衣镜中发现,急回身问道:“孟德何为”!这时吕布已牵马来到了屋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怎么办?是豁出一切举刀便刺,以必死之心与董卓同归于尽?还是低头认罪,出卖别人,请求宽恕?这都行,都与曹操性格不符。曹操一向自称“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决不会出此下策。他要留得青山在,将来图帝业。在性命攸关的一刹那间,曹操的老谋深算和机变才能大显神通。他就势持刀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他利用宝刀,利用持刀的动作,一个即席表演的下跪,一句轻轻讨好的话语,变仇为恩,化险为夷,稳住了一触即发的险恶形势。在暂时瞒过董卓、吕布之后,曹操出来看董卓给他的马,以试骑为名,头也不回逃之夭夭。在这一小节里,我们看到的曹操,既不是有勇无谋的莽汉,更不是手足无措的草包。如果他行刺前只做杀死董卓的一手准备,而毫无事情不成的另一手准备,恐怕此时就会惊慌失措,招致杀身之祸。但曹操在向王允要七宝刀时,早就考虑到了后路,不然刺杀董卓并不是非宝刀不可。他进门说自己的马不好,也是为万一事情不成做好逃跑的准备,所以没等董卓捉摸出个头绪,他已乘马飞东门多时了。由此可见,曹操预谋之精细,应变之从容,行动之果断,确为常人所不及。他常向人夸耀自己多智,他的智谋确实比董卓多得多。
(二)、义释曹操——世事洞察,人情练达
事情败露以后,董卓下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曹操决计逃往乡里,在路经中牟县时被抓获。他假报姓名说:“我是客商,复姓皇甫。”不料被县令陈宫认了出来。此时曹操真可说是有必死之势,无再生之望了,可后来为什么义感陈宫,捉曹又放曹了呢?书中这样写道:“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曹操是个有头脑用心精细的人,做过地方县令、朝廷命官,因此他非常熟悉官府内情,明白官员心理,也了解朝野对董卓的反抗情绪。书中虽没写曹操此时的心理,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他的思想活动:为什么县令白天当众说“明日解去京师请赏”,现在却叫亲随人员暗地带出半夜提审?为什么不去公堂却直带后院中?显然,他是要私下了解自己刺杀董卓的动机,到底是为人所使的亡命之举,还是发自内心的正义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决定了自己的对策。当陈宫问他“我闻丞相待你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时,他便以慷慨之辞反激陈宫:“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这是他对陈宫试探的反试探。这一着果然生了效,陈宫为其鸿鹄之志所动,便“屏退左右”,与曹操进一步深谈。这时曹操侃侃言志:“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显出一副舍生取义的神态。当陈宫问他下一步的打算时,他说要回故乡,以朝廷的名义,“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这又是一副要高举义旗讨伐国贼的面目。陈宫终于被曹操的义气所感,于是“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这时,陈宫视“赏千金、封万户侯”的悬赏如粪土,却甘冒“窝藏者同罪”的风险,毅然弃官和曹操一起逃走。曹操由此绝处逢生,正是因为他在夜审中处事不慌,对答如流,句句有的放矢,句句打动陈宫,他的英雄气概不由陈宫不产生英雄惜英雄之心。曹操世事洞察人情练达如此,绝非常人所能比。
(三)、屠杀吕氏——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不惜弃官舍命所营救的这位曹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小说接着作了极为生动精彩的描述。他们走了三天,来到成皋地面,投宿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拍奢家。自从官府悬赏捉拿曹操,吕伯奢一直为他担心,现在突然见到曹操心中十分高兴,他热情地安排食宿,并跑远路走为他们买好酒。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在曹操被四处追捕的情况下,吕伯奢能以情谊为重开门迎客,倾其家中所有殷勤款待这个要犯,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举动!可是曹操的神经是与众不同的,惯于欺诈别人的人总以欺诈之心度人之腹,以猜忌之心比人之心。于是,主人的热情就化为奸险,诚恳化为邪恶,让他暂等片刻也被他疑为要稳住要犯的手段。这一切经过曹操特有的思维,愈想愈合其理,愈想愈是其然。所以当他听到房后的磨刀声之后,立即警觉异常,偷偷潜入草堂,又听到房中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这就更肯定了他的判断,他认定主人要谋害他,于是“拔剑直入,不问男女”,“一连杀死八口”。最后搜到厨房,却见一口捆着要杀的猪。真相大白了,完全是虐杀无辜、恩将仇报。这时曹操的表现如何呢?他毫无悔意,上马便走。路上遇到吕伯奢正骑驴携酒提菜而来。吕伯奢再次热情挽留,曹操头也不回策马便行。没走几步,忽然拔剑转回,叫住吕伯奢说:“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将他砍倒在驴下。谁见到这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场面不为之颤抖?如果说前面错杀无辜还有点托辞的话,那么最后把这个一片赤诚之心的白发老人砍于驴下,就真是罪不容诛了!陈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冒死相随的“忠义”之士竟是这样一个心黑手狠的家伙,他指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可是曹操却不以为然,竟毫不掩饰地表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曹操最性格化的语言,是他的行动指南,人生哲学,曹操的一生都是按照这个信条行事的。陈宫无话可说,他深为自己轻信曹操而感到后悔,他明白了,曹操董卓原来是一路人。屠杀吕伯奢一家是曹操向无辜者开刀的第一笔血债,这血债也为这个人物定下了调子。曹操的名字在民间几乎成了“奸诈”“残忍”的同义语,在他的形象身上,总带着浓烈的奸诈气味。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