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读红书后感想,感受中国变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1 06:53:44
读红书后感想,感受中国变迁
人们回首3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开始总结过去30年所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记忆和历史的经验.而此时,全球经济面临严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正是在这样新的条件下,回首往事才显得格外重要,回顾历史才显得富有新的意蕴.
  历史的启示在今天新的情况之下显得弥足珍贵,30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社会财富正是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条件和基础,而30年发展解放的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是今天面对未来的资源和条件.正是在新的挑战面前,我们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走过的道路的不易.也正是由于今天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当年的果敢和明智才更值得记取.
  正是30年前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今天的实力和发展.正是由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共识,才让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年社会刚刚从“文革”的灾难中摆脱出来,大家的物质生活远比今天贫乏,社会也处于封闭之中.但当时整个社会确实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共同向前的梦想.正是这些东西鼓舞我们走向未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营造的,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中国梦”,正是我们走到今天的最为宝贵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由此看来,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以这样的精神再度出发,去创造新的发展奇迹.而文化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形态的表征.对于30年来的文化状况的扫描和探究,正是将这一时代的精神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探究其深层意蕴和内涵,力图总结和概括中国30年来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走向.
  我们可以发现,3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中国人自己更多的文化自信;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新的中国形象.正像我们在书中所概括的:“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走向繁荣的历史进程正是为今天创造了历史的机会.正是中国人在20世纪的奋斗和这30年的发展为今天提供了条件,而新的全球化进程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这30年中国人为了告别贫困艰辛地劳作,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我们的辛苦和努力在今天结出了丰美的果实.我们在自身走向繁荣,改变贫困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形象,也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一同走过的这些岁月其实是格外弥足珍贵的.我们可能处身其中,难以感受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所具有的巨大的意义,也难以充分体验我们的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但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我们的努力的意义会被历史所铭记.中国的大历史正在展开自己新的形态,中国也已经走出了悲情.我们不需要说今天的中国是‘盛世’,因为我们会意识到前面的挑战和问题.也因为我们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我们不需要说今天的我们创造了历史,因为我们知道还有许多矛盾和困难的选择在考验我们,也因为我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其实更加宽广.30年来的中国其实说明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让中国和世界一起前进,让人类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1974年前后,“内部书”泛滥到几乎“无书不内部”的程度“文革”的爆发,也殃及到了“内部书”.1966年至1968年,“内部书”一度停止出版,直至1970年前后才又重新露面.到了1973年、1974年、1975年,“内部书”兴盛一时,泛滥到几乎“无书不内部”的程度——从外国军政人物的回忆录、言论集,到持各种观点的学者的论著、各流派作家的小说,甚至冷僻的各国历史,都变成了“内部书”.在这一时期,“内部书”的种类其实比非“内部书”的公开出版物还要多.这样“内部书”也就此失去了神秘的光环.随手列举一些我接触过的书: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尼克松的《六次危机》、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丹皮尔的《科学史》,巴枯宁的言论集、萧洛霍夫的小说、席勒的剧本、叶甫图什科的诗,以及《世界史》、《世界通史》、《欧洲简史》、《拉丁美洲史》、《外交史》、《法国通史》、《美国史纲》、《埃及简史》、《朝鲜通史》、《澳大利亚史》等等.
  一般说,“内部书”多按级别、等级分配,有的“限省军级”,有的“限地师级”,一般人很少能读到.从以上列举的“内部书”的书名即可看出,当时“四人帮”控制下的意识形态部门,对一般读者的读书范围控制得有多么严.若刨去这些“内部书”,可供读者阅读的“内部”以外的书籍实在是没有几本了.
  “文革”结束之初,“内部书”并未失去势头.1977年、1978年,又陆续出版了《艾奇逊回忆录》、《罗易回忆录》(印度人罗易著)、《美国共和党史》等一大批“内部书”.尤其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连工具书《辞海》的各分册居然也成了“内部书”.
  改革开放后,“内部书”开始式微
  改革开放后,“内部书”开始式微.许多书店售卖“内部书”的场所,先由一间大屋压缩成一间小屋,再继续压缩至一个书架.即使在全国最大的那家内部书店里,“内部书”的地盘也只剩下一间屋里的几个书架了.
  但是,“内部书”并未绝迹,直到前些年仍在三三两两的出版着.如《托洛茨基回忆录》(1991年出版)、《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1992年出版)、《古拉格群岛》(俄国索尔仁尼琴著,1996年出版)等.2004年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内部书”——“现代稀见史料书系”,包括王明的《中共50年》、陈公博的《苦笑录》、岳盛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等,一时在学界颇受青睐.
  现今“内部”似乎成了一种图书促销的旗号
  不过,近些年来出版的某些书尽管依旧标作“内部书”,但却远不如过去那样威风凛凛、一书难求了,在一些书店、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甚至降价书市上,都能轻而易举地买到“内部书”.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出版业的高度繁荣,“内部书”似乎已不再让人感到神秘,近年出版的“内部书”,更给人一种打着“内部”的旗号作促销的感觉.目前,备受一些人青睐的倒是一些未标“内部”字样的港台出版物.毕竟,时代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