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关于小数点乘除的故事5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06 00:35:34
关于小数点乘除的故事50字
标准版:小数点,数学符号,用于在十进制中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小数点的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一些实用的计量单位也采用十进制,所以很容易产生十进分数,即小数的概念.第一个将这一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是魏晋时代的刘徽.他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 、忽等7个单位;对于忽以下的更小单位则不再命名,而统称为“微数”.
到了宋、元时代,小数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更明确的表示.杨辉《日用算法》(1262年)载有两斤换算 的口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即1/16=00625;2/16=0125. 这里的“隔位”、“退位”已含有指示小数点位置的意义.秦九韶则将单位注在表示整数部分个位的筹码之下,例如: —Ⅲ—Ⅱ表示13.12寸 寸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
在欧洲和伊斯兰国家,古巴比伦的六十进制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一些经典科学著作都是采用六十进制,因此十进制小数的概念迟迟没有发展起来.15世纪中亚地区的阿尔卡西(?~1429)是中国以外第一个应用小数的人.欧洲数学家直到16世纪才开始考虑小数,其中较突出的是荷兰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论十进制》(1583年)一书中明确表示法.例如把5.714记为:5◎7①1②4③或5,7'1''4'''.而第一个把小数表示成今日世界通用的形式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他在《星盘》(1593年)一书中开始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之间的分界符.
而中国比欧洲早采用了三百多年.
小数点尽管小,但是作用极大.我们时刻都不可忽略这个小小的符号.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差错,人类酿过一个又一个悲剧.正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1967年,前苏联“联盟一号”坠毁事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直接原因是在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了数亿元财富的损失,人类还失去了一位太空英雄----科马洛夫的生命!
2、小数点的由来
数理逻辑这门学科建立以后,发展比较迅速,促进它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非欧几何的建立,促进人们去研究非欧几何和欧氏几何的无矛盾性,就促进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集合论的产生是近代数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但是在集合论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次称作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大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于发现了集合论的悖论引起.什么是悖论呢?悖论就是逻辑矛盾.集合论本来是论证很严格的一个分支,被公认为是数学的基础.
1903年,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却对集合论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这个悖论的提出几乎动摇了整个数学基础.
罗素悖论中有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很通俗也很有名的例子就是“理发师悖论”:某乡村有一位理发师,有一天他宣布:只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理发师究竟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则,他又不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是不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原则,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产生了矛盾.
悖论的提出,促使许多数学家去研究集合论的无矛盾性问题,从而产生了数理逻辑的一个重要分支—公理集合论.
非欧几何的产生和集合论的悖论的发现,说明数学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研究数学系统的无矛盾性问题,需要以数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命题、证明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学系统的逻辑结构和证明的规律,这样又产生了数理逻辑的另一个分支—证明论.
数理逻辑新近还发展了许多新的分支,如递归论、模型论等.第归论主要研究可计算性的理论,他和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有密切的关系.模型论主要是研究形式系统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数理逻辑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主要原因是这门学科对于数学其它分支如集合论、数论、代数、拓扑学等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新近形成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
正因为它是以门新近兴起而又发展很快的学科,所以它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现在许多数学家正针对数理逻辑本身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
总之,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已经十分明显,他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有关资料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与衰落
数学在中国历史久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据说《易经》还包含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自西汉至南北朝的三、四百年期间.《算数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传世的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是1984年由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竹简中发现的.《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它虽然是一本关于“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是包括两项数学成就——(1)勾股定理的特例或普遍形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2)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
《九章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并且提供其解法,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
《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及两晋时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以赵爽与刘徽为主要代表人物.
赵爽是三国时期吴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早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数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体现于对《周髀算经》的阐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他还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其实这已经体现“割补原理”的方法.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也是赵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贡献.三国时期魏人刘徽则注释了《九章算术》,其著作《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并且多有创造.其发明的“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徽还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927/1250(3.1416)”.他设计的“牟合方盖”的几何模型为后人寻求球体积公式打下重要基础.在研究多面体体积过程中,刘徽运用极限方法证明了“阳马术”.另外,《海岛算经》也是刘徽编撰的一部数学论著.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
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着重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在前人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根据史料记载,其著作《缀术》(已失传)取得如下成就:①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得到3.14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