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用汉字翻译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0 07:48:20
英语翻译
用汉字翻译一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真正含意及“三季人”的故事(转贴)
小时候学习《论语》,老师总喜欢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这样解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知道装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智也).一直以来都觉得这种解释怪怪的,后来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才发现这句话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其所蕴含的道理更为深刻,远非知道二字所能解释.

台湾大学的曾仕强教授在讲《易经》时,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根据别人的认知程度来说话,来表现自己的认知,而不能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来要求别人达到与你一样的水平,否则就会人与人之间很难沟通.同时,还提出了“三季人”的概念,也就是“冬虫不可与夏语”的意思,按现代的话说来,就是你不可以对别人说那些已经超过别人认知水平的事或话,否则就一定无法沟通,搞不好还会让你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对于曾教授的理解,仔细一想,也确实很有道理,就像当年的哥白尼,虽然提出的“日心说”是正确的,但以当时人的认知水平,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个理论,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烧死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我非常欣赏曾教授的理解,相信这应该是孔子当年说这句话的一个意思,但根据我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当时的人们已经有非常完善的辩证观点,并且看问题的辩证思想以及包容性和完整性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国人的思维能力.因此,用辩证的思维来看,除了“冬虫不可与夏语”外,另一层意思就是“冬虫不知夏语”,也就是说,有很多我们听不明白话,看不明白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认知程度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而并不是这些东西是假的,或者可以换句更为现代的话来说——事物并不会因为我们不了解而不存在.

综合以上两层意思,可以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理解为——人要清楚的了解自己以及所面对的人的认知程度,并且根据自己以及对方的认知程度来进行合理的交流;不说超出对方认知程度之外的话,也不做超出对方认知程度之外的事,对于超出自己认知程度的话和事,都不要轻易的不相信或与对方争论,这才是真正的知,才是真正的明事理,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近些年来,经常听到大量的对孔子、对儒家文化、对传统武术、对中医等古代传统的批判与辱骂,也有很多朋友气急而与这些人发生争论的事;事实上,这都是不知这句名言的原因,前者是因为认知程度太低,不了解,也无法了解,所以会产生误解,这应该来说是很正常;后者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认知程度已经超过了对方,你所理解的东西,对方根本理解不了,你争来争去也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真了解了这些道理,对于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一笑了之的,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至少可以多活十年.我想,真要是能在人生之中处处用到这个道理,不仅仅是多活十年,人生也会多了很多的乐趣,处理各类事情及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会产生质的变化.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文化、经历、眼界的不同,都会存在着认知程度的差异,正因为认知程度的差异,所以才会产生矛盾.而如果能真正的了解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相信不管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国际争端上,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都能共同得到进步,而不是做一些无谓加无知的争论与争斗.包括现在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及文化的差异,最终都是认知的差异,要平衡认知程度的差异,唯一的办法就是多些包容,包容人所知,包容人所不知.

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事情,时有同事反映客户不好沟通,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之所以不好沟通的原因,是在于我们的同事太过于专业,而且策划设计人员非常的有创意,可以说他们在专业上一点都没有错,然而,这中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太过于有创意了,而我们的客户并不专业,他们的认知程度根本也我们的同事是不对等的,沟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了;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都在想,现在只是不好沟通,如果早几百年,说不定要拿你当哥白尼一样祭天了(玩笑).其实,遇到这样的事,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想办法让客户的认知水平与你达到一致;第二,按客户的认知水平来调整你的创意.当然,如果有些东西确实太过于超前了,觉得根本无法让别人一时认知到,那就不要说出来,什么也不要说,一切让时间来证明,只要人类不断的进步,总有一天大部分的人会达到这样的认知程度的.

对于自己认知程度以外的事物,最好保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否则很多时候会是怡笑大方,更让人觉得无知.因为对于一些大部分人都无法认知的东西,真正认知的人也不愿意和你解释太多,一方面是会觉得说了你也不会相信,另一方面也会觉得对你说是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意义.

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所有的人与事,淡定、从容,这就是孔子的智慧,这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附:
“三季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孔子的私塾.一天,孔子的学生正在扫院子,突然进来一个人,对孔子的学生说:
“你是谁啊?”
学生回答:“我是孔子的弟子!”
来客说:“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学生心想:有什么问题能难住我呢?“请问是什么问题呢?”
来人说:“请问一年有几季?”
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孔子的学生怎么也没想到来人会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他脱口而出:
“一年当然有四季了.”
来人争辩说:“你说的不对,一年明明只有三季.”
“四季,三季,四季…”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来人说: “我们打个赌,如果是三季,你就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就给你磕三个响头.”
学生心想:这头你是磕定了.
就在这时孔子从里面出来了.
来人请孔子评理,孔子看看来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不加思索地说:“一年有三季.”学生顿时傻眼了.
孔子让学生给来人磕响头.学生碍于孔子的面子,不好计较什么,极不情愿的给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得意洋洋的走了.
那人走后,学生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先生怎么说是三季呀!
孔子对学生说:”你难道没看见,来人全身绿色,是只蚱蜢,蚱蜢一年只活三季,没有经历过冬季.你给他说冬季,那不是在对牛弹琴吗?如果我说一年有四季,他至少要和我们吵到晚上,让我们不得安宁.虽然你现在吃了一点亏,但却学会了一个大道理.
古人云:“夏虫不可言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很多人一直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今天看了易经,才知道这句话的原意是:“对于‘知道’(明白事理或认知相近)的人就用‘知道’的方式与之沟通,而对于‘不知道’(不明白事理、认知出入较大或固执己见)的人你就用‘不知道’的方式与之沟通,这才是大智慧!”简单一点说就是“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才能有效的沟通),这才是智慧!”(当然这也只是这句话的字面意义,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句话跟三季人的典故是一样的,对于很多明白事理的人,我们可以跟他说很多道理,而对于蚱蜢我们不要跟他说还有冬季,对于不明事理,固执己见的人,我们没必要花精力与之争执,这只会让我们自寻烦恼.
如果我们能明白“三季人”的道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少一些争执,多一些和谐.
更深层次的含意是:我们自己也会经常扮演“三季人”的角色,对与超出我们认知水平的话或事,不要(也不能)全盘否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坚持的观点是否确实有道理,努力让自己成为“四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