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铜原电池稀硝酸中生成三价铁还是二价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9:14:06
铜与①稀硝酸、②浓硝酸和③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在于稀硝酸反应,硝酸的利用率排序为

3>1>2.①稀硝酸:3Cu+8HNO3=3Cu(NO3)2+2NO↑+4H2O86(NO3-离子的量)1xx=0.75②浓硝酸:Cu+4HNO3=Cu(NO3)2+2NO2↑+2H2O42(NO3-

在原电池中,为什么铜比铁更容易和浓硝酸反应?

因为铁会在浓硝酸中钝化.金属表面转化为不易被氧化的状态,从而延缓金属的腐蚀速度.冷浓硫酸、冷浓硝酸与铁、铝均可发生钝化.而铜不会钝化,所以较难反应.

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与稀硝酸生成NO

3NO2+H2O=2HNO3+NO不是可逆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稀硝酸与铜反应实质上是先生成NO2然后NO2再和H2O反应生成NO,而浓硝酸浓度非常高,几乎不含水,所以可以认为不会发生3NO

为什么铜和浓硝酸生成NO2,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

这个是动力学产物和热力学产物的区别浓硝酸作用下,以动力学产物:NO2为主,因为其反应速率较快,动力学产物占据优势.在稀硝酸作用下,反应较慢,以热力学稳定产物为主,即NO,热力学产物占据优势.建议看看本

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什么?

铁少量:Fe+4HNO3=Fe(NO3)3+NO↑+2H2O铁过量:3Fe+8HNO3=3Fe(NO3)2+2NO↑+4H2O

Cu和Cr在稀硝酸中形成原电池为什么是Cu为负极

铬被稀硝酸钝化,导致活性降低,这样铬被其氧化物紧密包围相当于惰性电极.在硫酸中就没问题.再问:哦哦,原来Cr都能被钝化thanks。。

铁与稀硝酸反应 生成氮气

10Fe+36HNO3(很稀)——3N2↑+10Fe(NO3)3+18H2O从右边开始配平.Fe升了3,N降了10.这样就好算了

原电池中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溶液是稀硝酸,为什么产生的一氧化氮?

总反应是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一氧化氮,原电池就是将总反应拆分,但是生成物不变再问:氢氧根的还原性比酸根强吧。为什么不是氢氧根失电子?再答:铁是负极,失电子的是铁,不是其他,在碳棒处是得电子,氢氧

铁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什么

再答:氢气和硝酸亚铁再答:在么z再答:在么再答:可以才那么再问:你这个不对再答:-.-再答:有么…再问:嗯再问:你是学生吗再答:硝酸过量:Fe+4HNO3=Fe(NO3)3+NO↑+2H2O铁过量:3

稀硝酸为何与铁生成一氧化氮

高中阶段都认为稀硝酸在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还原产物为一氧化氮,而浓的硝酸还原产物则为二氧化氮.是因为稀硝酸的氧化性弱于浓硝酸,浓硝酸可进一步氧化一氧化氮为二氧化氮(注意此处冷的浓硝酸会使铁钝化)

铁铜原电池在浓(稀)硝酸中的电极式

在浓硝酸中,由于铁发生钝化,不与浓硝酸反应,铜作负极.负极:Cu-2e-=Cu2+正极:4H++2NO3-+2e-=2NO2↑+2H2O总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为什么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浓的氧化能力强,接着把一氧化成二,可以看作直接生成二

为什么铜跟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跟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因为浓硝酸想得到电子的+5价的N原子太多,铜电子不够多,所以分到每个N原子上的电子少,N原子被还原后价态就高点,为+4价.反之.稀硝酸就变成+2价.

铁与硝酸反应生成三价铁,那铁铜稀硝酸原电池中是谁反应

在稀硝酸中负极:Fe-2e-=Fe2+正极:4H++NO3-+3e-=NO↑+2H2O总反应:3Fe+8HNO3=2Fe(NO3)2+2NO↑+4H2O再问:为什么没生成三价铁再答:是这样的,铁与稀硝

铁,铜,浓硝酸构 成原电池

这样理解,钝化后,表面是氧化膜,就是氧化物,氧化物能溶于酸,先发生溶解,然后再与稀硝酸构成原电池.Al表面也有致密的氧化膜,但Al也能溶于酸啊.嗯,一样的.高中化学.

铁 铜硝酸 原电池的问题

铁和浓硝酸快速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即为钝化,只有当硝酸变稀,溶解了氧化膜,才能与铜形成原电池

铜 银 稀硝酸 能否构成原电池

应该不行,单有这3个物质,是没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所以无法写电极反应.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可知,铜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银,硝酸是强氧化性酸,要先与还原性强的金属先反应.且另外可以设想一下,若银先

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什么

生成一氧化氮、氢气和硝酸亚铁

将铝和铜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个,一组插入稀氢氧化钠中,分别形成原电池.

插入浓硝酸中:正极(铝)2NO3-+2e+4H+=2NO2+2H2O负极(铜)Cu-2e=Cu2+插入稀氢氧化钠中:正极(铜)6H2O+6e=6OH-+3H2负极(铝)2Al-6e+8OH-=2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