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3 08:55:27
中国近现代史,这两道题选什么,

1.A.《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一篇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原来的题目是《调查工作》.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些同志不注重调查研究和当时的中国国情,实际脱离只谈理

中国近现代史总结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可以说是中国的屈辱史~我们要认识清楚好这段历史~一个国家想不让别人欺负和入侵,国家的强大是关键,而一个为民施政的政府、一个为民众所爱戴、所拥护的政府是国富民强的核心保障,是任何力量所摧

中国近现代史简述,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是什么~

近代史:一:被侵略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的开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以生产力的发展和演进为依据,世界近代史可以划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

中国近现代史题库大连理工大学近现代史题库

1.简述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6,P1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社会性质:半殖民地

中国近现代史线索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4年《中美望厦条

中国近现代史土地革命归纳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

世界近现代史内容串线

解题思路:世界近代史三条线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现代史增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解题过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

中国近现代史

解题思路:近年来高考中对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考查,比较偏重于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内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考查的实质则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范围?

1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  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

中国近现代史怎样考

开卷考,没事儿

上海近现代史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坐落于中国东部长江冲积三角洲,濒临东中国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2

怎样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首先看书目录,然后按照目录把大事记出来,同时也要了解近现代史这门课实际是有他的政治性,是按照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走共产主义路线这样一个主线走下来了,能够记得这一点在去看书复习会

求,近现代史的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以屈辱外交为主的历史.时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时侯,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为世界之最.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

中国近现代史课题

反侵略,求民主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1840-1999)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问题

1.《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最早是《天朝田亩制度》之后是《资政新篇》同时《资政新篇》还是一个带有些许资本主义性质的纲领2.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