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旨在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古为鉴,不要屈膝求和的句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57:05
六国论用借古讽今手法,有什麼好处?

《六国论》文中最后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话指出了其历史教训,也是全文的结论,借古讽今地

中国古代实现国家统一的几个王朝历史不能进行类比的是A秦B唐C北宋D元

答案是C.因为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只是局部统一.

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

以自身为例,自己身处相国一位,结果妻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都不惜骗我,以大王之高位,说假话的人就更多了.因此来讽谏.

魏征讽谏译文 原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作者:佚名出处:不明更新时间:2005年12月22日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

北宋算不算统一的王朝?

当然不算.北宋和南宋一样,差不多是中国历史上最懦弱无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唯恐江山有失,崇尚文官,排斥武将.其实北宋疆域并不大,北边才到幽州,西边到四川,连北京都不属于北宋.北边有大辽国,西边有西夏国

借古讽今成语造句和典故

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成语解释]借:假托;讽:讽刺.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正音]讽;不能读作“fēnɡ”.[辨形]讽;不能写作“风”.[近义]指鸡骂狗含沙射影指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苏代借用寓言故事阐明赵燕对峙会给两国都带来祸患,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即从此演化而来.它通知人们

(1)翻译:姑愿王熟计之也.(2)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1希望王上慎重考虑.2希望皇帝能正视自己和国家的缺点,善于接纳他人建议.改正错误.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苏代借用寓言故事阐明赵燕对峙会给两国都带来祸患

唐朝是被哪个王朝灭亡的,经过了哪几代才到辽和北宋的?

唐朝以后是五代十国,公元907年朱温篡位,改国号为梁,即后梁.907--960年,分别经历梁,唐,晋,汉,周,960年赵匡胤篡后周为宋,是为北宋.辽国是和宋朝同一时期的,一个是中原,一个在边疆再答:全

借古讽今的作用是什么?

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

北宋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

选B.宋钦宗(1100—1156)北宋皇帝.名赵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两篇文章是从哪方面对北宋统治者进行讽谏的

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

有人说北宋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一个非常独特的王朝,它高度集中的君主集权和科技文化同它的积贫积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观点是否

正确.1、北宋中央集权的制度进一步加强.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

王安石变法的成就有人说北宋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一个非常独特的王朝,它高度集中的君主集权和科技文化同它的积贫积弱形成了鲜明的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

当时北宋末年四支起义军(田虎,王庆 方腊 宋江),谁最有能力推翻大宋王朝.

尽管水浒传中讲宋江他们先后消灭了田虎、王庆、方腊他们,但从历史上看,我认为应该是方腊的起义军实力最强.但无论是哪支起义军都无法推翻北宋王朝,根本原因是当时农民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中华民族美德,借古讽今之案例

《六国论》文中最后一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关于《六国论》《六国论》中,苏洵旨在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古为鉴,不要屈膝求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魏徵讽谏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