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的破坏举例南极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7 08:09:02
什么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的物质有那些?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

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可能地球的红外线会照射人类后果很严重

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是什么?

又名:氟里昂,氟氯烃英文:freon几种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包括CCl3F(F-11)、CCl2F2(F-12)、CClF3(F-氟利昂13)、CHCl2F(F-21)、CHClF2(F-2

臭氧层破坏的现状及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影响;如何保护臭氧层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浅蓝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其稳定性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在高温下分解迅速,形成氧气,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臭氧可以将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或硫酸.但因空气中臭氧的浓度

臭氧层的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它会影响人类的健康.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

全球变暖,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的破坏会不会减少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能促使人去动脑.努力学习吧,以后前途无量!首先要说的是,从几十亿年大气演化的资料看,大气氧浓度不是一个定数(第四纪,二百六十万年前人类出现到现在是21%),它曾经最高达到过35%(

南极的臭氧层已经遭到破坏,再使用奥克斯空调取暖会不会对臭氧层造成再破坏呢?

据了解,随着7月份奥克斯转型升级战略的开启,在产品品质、研发、技术等层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在产品的问题排查与故障解决上进行了严苛把关,2.8亿的投入也在不断地转化成技术成果与产品成果.此前,奥克斯已经投

二氧化碳如何破坏环境,破坏臭氧层的?

co2不能破坏臭氧层吧,只有氟氯烃才可以,把臭氧分解为氧气,起催化作用,co2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

臭氧层的破坏对我们的影响

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实验证明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如引起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

臭氧层空洞为什么在南极的附近?

主要跟极地气候有关,不光南极有,北极也有.这段研究报告可以看到一种理论:北极上空2011年春天臭氧减少状况超出先前观测记录,首次像南极上空那样出现臭氧空洞,面积最大时相当于5个德国.这个臭氧空洞主要因

氟利昂破坏臭氧层问题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机理:臭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反应条件不好打,自己加上)O3→O2+O氯氟烃分解(以CF2Cl2为例)CF2Cl2→CF2Cl•+•Cl自由基链反应Cl•+O3→C

氮气对臭氧层的破坏

不是氮气对臭氧层的破坏是它的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对其有害因为在二氧化氮的催化下臭氧可以转化为氧气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什么?

很多啊卤代烃:如氟利昂,四氯化碳(只要能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卤素原子即可)氮氧化物:NO;NO2

臭氧层 南极地区的大陆少,人也少,破坏也就少啦,那为什莫南极会出现空洞,而北极就不会出现呢?

自从发现在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以后,为了查实和弄清臭氧层耗减及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美国宇航局(NASA)牵头组织了数十个科学家于1986年和1987年的9~11月,两次赴南极进行臭氧探险活动,寻求揭示

氟利昂怎样破坏臭氧层的?

不是一台好的氟利昂冰箱是不会泄露氟利昂的但如果冰箱报废了,就会被送入回收站,而其中的氟利昂很难被吸收,从而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臭氧空洞所以氟利昂是在冰箱报废后排入大气的,而不是在使用中排入的.

臭氧层的破坏发射宇宙飞船会破坏臭氧层吗?

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主要是工业制冷剂-氟利昂,目前就其使用已达成有效国际共识和使用限制公约.宇宙飞船、民用航空对臭氧层没有明显影响.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原因是 ,后果是 ,目前在 和 都出现了臭氧层变薄或空洞,解决方法是 ,南极臭氧层空洞出

原因不说了,很多资料后果是会让地表温度增加,冰山融化,人类灭亡解决方法是:1.大量减少工业污染2.不用空调3.不开汽车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我来回答你!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称氟里昂)

南极什么时候臭氧层破坏最严重?原因.

自1985年首次关于南极臭氧洞的报道以来,科学家们围绕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开展了大量地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说.到目前为止,基于大量研究结果,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