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冷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4:12:47
美苏冷战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四五十年代中国战在红色阵营中,美国才阻止中国收复台湾.七十年代和美国站地很近.苏联很不爽,接着发生了对越战争(有点像现在的俄格战争一样美国在背后给格撑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不需要在拉中国竭制苏联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有( )

答案:A123PS: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时,苏联早已不存在了!

求美苏冷战时期的经典电影

大天使Archangel丹尼尔·克雷格俄罗斯大厦TheRussiaHouse飞越苏联WhiteNights圣地亚哥在下雨IlpleutsurSantiago惊爆十三天ThirteenDaysK-19:

美苏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的开始,正式形成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再问:是不是问“开始”就是杜鲁门,问“形成”就写北约华约?再答:没错。第二个问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开始组建于1957年,1966

美苏冷战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第一阶段是两巨头拉拢小弟组成同盟(北约和华约),老大在后台指挥小弟们干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第二阶段是小弟们反抗(西方是法国,东方是中国),老大们面对面直接较量(最高潮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三

美苏当时的冷战具体表现有那些?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

二战后为何爆发了美苏冷战

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两个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大国开始军备竞争,谁都想要当老大,不过当时二战惨烈,世界人们都不希望在看到战争,苏美两国不敢再打,于是便开始了冷战,当时两国争先恐后制造核武器,两国核弹头的数目

美苏冷战是怎么回事?

二战结束以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反

美苏冷战有什么影响呢?

我来帮你回答吧,本人精通冷战史,不喜欢照抄网络,喜欢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传统历史学派,修正历史学派和后现代学派的各种观点来解释美苏冷战问题,希望您能尊重我的劳动其实冷战如何爆发的原因很复杂二战后美苏的分歧

美苏冷战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

美苏冷战结果坐等

宏观上苏联失败,美国胜利,并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到现在称霸世界.不可否认美苏争霸促进人类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紧接着是载人航天.而美国奋起直追最终实现载人登月,

美苏冷战

解题思路:本题目考查冷战的影响,希望回答使你满意。解题过程:积极影响:②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

美苏冷战的表现

军备竞赛,外交对抗

美苏冷战的标志是什么

您好: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3.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冷战告一段落.世界逐渐由两级向多级发展.希望可以帮助您~

美苏冷战的本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2.美国和苏联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美苏冷战缘由美苏为什么会对抗

简单点回答就是两个超级大国都想领导世界想以自己的方式来改造世界以自己的利益来主导国际次序但是美苏都没有吃掉对方的势力所以发生了冷战

美苏“冷战”

解题思路:本题是时间选择题,重在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冷战”政策实施的背景、开始标志、主要表现等内容有比较全面的归纳和了解。A项为二战结束的时间,美苏仍维持着战时盟友

美苏之间的冷战

解题思路:你好,这个题目的解答主要要综合运用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历史知识。如果对老师的解答有疑问我们可以再次讨论解题过程:答案选D,因为美苏之争导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