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阿房宫为谁而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2:32:24
为什么秦始皇建立阿房宫而不立后

因为只修了一座前殿秦始皇嬴政就死了,没来得及.另外,《阿房宫赋》的译文是: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

阿房宫赋的全文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

阿房宫到底为谁而建?秦始皇为什么至死、都不立后?

第一个问题——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

秦始皇建阿房宫的目的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长安区纪阳寨,南至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车张村、后围寨一代,总面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目的是什么

前言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长安区纪阳寨,南至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车张村、后围寨一代,

秦始皇与阿房宫阿房宫怎么建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

《阿房宫赋》从哪些方面描写阿房宫的?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

谁有《阿房宫赋》的翻译啊

《阿房宫赋》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

阿房宫为谁而建听说是嬴政为了一个叫做阿房的女的建的,

电视剧<秦始皇与阿房女>中是说给阿房建的实际上只是秦始皇众多宫殿的一座,特点是极其浮华,没有其他意义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阿房宫的读音

epanggong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在消灭六王统一全国以后,自以为德过三皇,功高五帝.他为巩固皇权、体现皇帝的尊严以及供自己享用,在首都咸阳大兴土木,建宫

秦始皇为谁修建了阿房宫

阿房宫名字由来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这样,人们就它

阿房宫赋黄州快哉亭记项脊轩志的中心思想

《阿房宫赋》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著名诗人.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作者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

秦始皇的阿房宫修建与毁灭?

揭开阿房宫遭“焚”之谜  2005年04月21日10:41:14人民日报海外版王炼文  遗址面积出乎意料  200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毓芳教授来到了阿房宫遗址现场,寻找埋藏在土层中

关于阿房宫赋中而字用法的解释

“得”是“能够”的意思,该句翻译如下:谁能够灭他们的族呢?我个人觉得“而”不是做状语,而是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房宫赋》的“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的意思再问:最后一句怎么翻译啊再答:假如秦国当时能够爱惜原来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国的江山就能够传递三世乃至万世都是君王谁能够消灭秦国的宗室呢?

秦始皇为什么建阿房宫?

显功绩,享安乐

阿房宫赋最后的五个“而”字翻译

1、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军.而:连词,表承接.2、谁得而族灭也.而:从结构上判断是表修饰(这种用法比较特殊).3、而后人哀之.而:连词,表承接,那么.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连词,表转折,却.5、亦

《阿房宫赋》里“谁得而族灭也?”里“而”的用法

谁得而族灭也(连词,不译,表修饰关系)”而“的用法解析:1、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不译,表承接关系)2、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3、谁得而族灭也(连词,不译,表修饰关系)4、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