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解释政府降低所得税对短期和长期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有何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2 10:56:35
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简答题急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总需求函数的含义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Y=AD(P).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首先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在既定的

政府降低所得税 ,短期内如何影响产出与价格水平?长期呢?说明在两种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由上文的结论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对产出的冲击是较小的正向正向冲击,即增加企业所得税将导致产出增加.这个结论和费雪分离定理以及新古典投资理论都不相符.为什么在我国会出现这个结论呢?下面本文从所得税对投资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用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简单分析个税和营业税大幅减少对产生和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减少,意味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个人储蓄增加,总储蓄增加,根据投资储蓄恒等式,总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营业税大幅减少,也会鼓励厂商扩大生产,效果相同.其实

宏观经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那里有问题!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最大的分歧在于供给曲线的假设问题不同,古典经济学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所有总供给不受总需求的变化影响.而凯恩斯主义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向由上面倾斜的,所以总需求的变动将影响总供给

请问怎么运用IS-LM曲线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呢?

通过IS-LM可以分析出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情况,由于IS-LM模型仅适用于短期分析,可以假定总需求不变,从而可以得到新的均衡点.

宏观经济短期总供给曲线

百度百科,短期总供给曲线http://baike.baidu.com/view/4193061.htm不过更建议翻阅经济学教材阅读相关内容

均衡国民收入是由is-lm曲线决定的,还是由总需求总供给曲线决定的?

不要只画图,要不函数写出来,才能明白.看看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再回头看看假设条件.建议读成名教材.多恩布什.再问:我做到一道题就是已经知道了islm曲线以及adas曲线告诉了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问如果

关于aggregate demand/supply curve的一道题.也就是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题.

答案是DAfallindemandforgoodsandservices就是consumption减少.又知道aggregatedemand=consumpition+investment+gover

总供给曲线移动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我没理解你的意思,如果说你想问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的话,有很多.常见的比如说:公民收入,原材料价格,替代品价格(substitute),补充品价格(complement),政府政策,广告等很多.举例说

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

如果总供给曲线为AS=500,总需求曲线为AD=600-50P,

答:供给曲线为AS=500,总需求曲线为AD=600-50P1)供给平衡时,AS=AD所以:500=600-50P所以:50P=100解得:P=2所以:平衡价格为P=22)总需求上升20%时,AD=(

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分析经济增长,怎么分析?

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

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之间有什么不同?

总供给曲线有三个,分别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中期的总供给曲线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其中1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即指古典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因为短期意味着时间很短暂,厂商来不及调整价格,所

如何用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分析长期动态均衡

总供给曲线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价格黏性,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视为水平,长期价格具有伸缩性,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固定在产出的自然率水平.分析长期动态均衡时,首先看短期的冲击,在短期冲击下,总供给

自然灾害后的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分产品讨论的,不能一概而论的撒,自然灾害地区的主要产品的总供给增加,而仅对于灾后重建物资的总需求有所上升,其他物资的总需求曲线基本保持不变…就比方说秘鲁地震了,就会造成全球铜产量下降,供给曲线左移,而

怎样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推导IS曲线,要有图示分析

建议参看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里面讲得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