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然字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23:45:07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使动:可以译为“使……怎么样”.如:1、生死人而肉白骨译:使(让)死人活,使(让)白骨长肉.生,使……活/肉,使……长肉意动:可以译为“以……为……”一般有两种情况,翻译稍有区别.如:2、稍稍宾客其父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语的用法.

之1.的2.诸位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去、往而1.表转折.但是2.表顺承(承接)3.表修饰于1.在2.从3.向区分加点词用法先看看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词相同用法如果直译不通就想特殊用法名词作状语之

语文文言文,“之”的用法

1.智叟笑而止之曰(他)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结构助词,“的”)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附:《愚公移山》一文“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句式和某些字的特殊用法

解题思路:解题过程:老师结合具体的句子给你系统讲解,希望你消化这些知识,多做练习,别着急,慢慢会解决这个难题的。1、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文言文,“得”字的用法

1需要.但该句子出自《吕氏春秋·察传》,要看上下文语境:以讹传讹的语境中是“得到挖到”的意思;作者认为的意思(真意本意)是“需要”.您不妨查一下这篇文章,验证验证.也就是说这个题有点问题.2找到.语出

文言文 之字的各种用法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文言文 “已”字用法的选择题.

选择B,表示已经,其余三项为停止.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1,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暮而果大亡其财.连词,表承接.丁壮者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相当于“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

文言文 、 辨析“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和2意思一样,表结果3、表转折,却的意思

关于文言文'者'字的用法和意思.

在文言文中,“者”通常用在名词后面表示不定的代词,具体代指什么要看前文而定.它有时也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做不定代词,具体代指什么也要看前文而定.它还可以用在判断句中,通常构成“……者,……也”的句式

文言文 中则的用法

一、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

文言文论语中而字的用法

1,连词:表示顺承,相当於「就」、「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却」、「但是」.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连词:表示假设,相当於「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

说明''而,然''等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解题思路:加强积累和记忆。解题过程:1、而:(1)表承接,无义。(2)表承接,无义。(3)表修饰,可译为“来”。(4)表承接,无义。(5)表并列,可译为“并且&rd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而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代文言文的“而”字用法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词形变化和用法很多,我整理了一下,给楼主做参考吧.  做名词用  “而”是象形字.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

文言文常识“而”的用法

顺承表示两动作有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如:得而腊之捕到它然后把它晾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修饰连接的词前面做后面动词的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状态,修饰后面的动词如:朝而往,暮而归早上去,晚上回——欧阳修

文言文虚词 "矣"的用法

矣是语气词.1、可以表陈述语气,解释为“了”,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2、表示感叹语气,解释为“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