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模仿白杨写一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0:07:15
请问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第二大题第一小题写句子怎么填?

是填一填,写句子吗?就这样写吧,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不择环境,适应能力强;不怕灾害,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高大挺秀等特点.白杨树的精神特点是尽管条件艰苦,依旧扎根戈壁,奉献青春

仿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写一篇借物喻人的作文300字.还用呢.

梅花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三口语交际怎么写

哦,我正上五年级你说的口语交际我们今天刚讲完,是写男女性别的吧

2012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一试卷作文怎么写?

给题目,我做再问:题目:古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今有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太空飞行的故事。当飞天梦成为事实,当月球成为人们星际旅行的第一站时,你是否想过有朝一日也能去月球漫步呢?请展开想象,记下你梦想中的月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按照什么思路写的

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急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白杨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动摇,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特点.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小练笔怎么写

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你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石油工人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怎么写

告我题目,我告你答案再问:手拉手活动,写信的再答:2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山区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五(2)班的学生。我非常开朗,我喜欢游泳、看书、听音乐。我非常荣幸能和你们的学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作文怎么写习作四

我们班是一个温暖的家庭,在班主任的教导下同学之间做到互帮互学,我我亲身经历了感人的一件事.在一个寒冬的上午,我在位子上削铅笔,准备下节课使用,一不小心把手划了一道口子,手上的鲜血流个不停,不便和我一起

如何写好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班主任工作计划?

思考,重在思考.伸手党别往下看了,只想了差事的,去百度范文.最好是自己写,网络的范文只能用来借鉴架构要表达自己的东西还是要写的,先把思路写出来,把想法写出来,哪怕是很松散,很bullshit,也可以再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白杨主要内容

就是讲白杨在戈壁滩恶劣的环境下坚韧顽强生长,阻挡风沙,它们象征了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由物及人,以物喻人,赞美白杨的同时也在赞美保卫边疆的战士…

五年级下册白杨的小练笔

我们中国有许多建设者,他们远离家乡,来到遥远的地方,为那里的人民服务.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不管那里的环境多么恶劣,不管自己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总是坚持下来,留在了需要他们的地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要模仿27课写功夫茶,要500字左右.

好像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喝功夫茶就成了我家必不可少的事情.吃过晚饭后,爸爸便会泡起茶,一家人坐在一起喝功夫茶,享受天伦之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爸爸泡茶的时候,爱喝茶的奶奶却没喝几杯,喝完茶后奶奶还

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

爸爸在想象自己的孩子是否能象他一样,做一个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人.(我刚学这一课,没错!)

怎么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能力训练第三课白杨,第二大题填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小学五年级下册《白杨》小练笔

边疆建设者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为我们建设美好家园,无怨无悔,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那儿安家,不就像白杨一样么?高高耸起,直插云天,为我们挡住风沙

模仿五年级下册的《白杨》写一篇作文.

人民解放军是那么的伟大.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出现.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边疆,不后悔,也不后退.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

五年级下册的第三课白杨

指游客对白杨顽强的生命力所深深震撼.

小学语文五年级苏教版下册

第1课(全文)第2课(5-9)第4课(全文)第9课(4-5)第11课(复述)第20课(全文)第22课(5)第23课(全文)第24课(2)第25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