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溪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2 06:11:02
小儿垂钓改写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小儿垂钓 前两句诗写什么?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小儿垂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词条解释: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蓬头稚子是写出了这个钓鱼孩子的外貌.因孩子喜欢钓鱼,心情急切,忘了流理蓬乱的头发2、“遥招手”用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因为怕鱼受到到惊吓3、这首诗抓住了小孩当时神态外貌和动作,生动刻画了小孩专心垂钓,天真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草映身:青翠鲜艳的草色似映乎在了衣服上,形容草美,环境好.使诗有意味!路人:过路的人不应人:不回答人的问话

将小儿垂钓改成200字的作文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

有个孩子在湖边聚精会神地钓鱼,可是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丝毫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存在.他坐在草丛里,鲜花印着他的衣服,别特有多么可爱了!有些路过的人们来问路,这可爱的孩子,我看着他那可笑又认真的脸,是在

小儿垂钓是什么诗?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这首诗中从哪些方面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

《小儿垂钓》的意思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简析]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苔藓植物.5、借问:向人打听.

小儿垂钓的意思

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古诗

作者:唐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3、莓:一种小草;4、苔:;5、借问:向人打听;6、应:理睬;7、遥

小儿垂钓改作文

春天,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大地一片春色.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跑来一个小男孩,他脑袋圆圆的,头发散乱,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更加活泼可爱.他肩上扛着鱼竿,手里提着鱼篓,蹦蹦跳跳地来到

小儿垂钓改写作文

我这儿有两篇,都是我班级里的.1.春天,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大地一片春色.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跑来一个小男孩,他脑袋圆圆的,头发散乱,红扑扑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更加活泼可爱.他肩上扛着

小儿垂钓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

小儿垂钓改成记叙文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悠闲地转来转去.在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里有许许多多的小鱼,有大的.、小的、红的、花的.各式各样,形态万千.小河的周围绿树环抱,有柳树、有梧桐树、有

小儿垂钓意思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小儿垂钓ghgkkgg85684684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小儿垂钓中前两句写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了头发蓬乱,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山野孩子,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小儿垂钓诗句解释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小儿垂钓写作背景

有一年夏天,作者经过河边,见到一个儿童正在钓鱼,便上前问路,只见儿童远远的向他招手,作者感到儿童的专心和可爱,因此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