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国际贸易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7 18:06:26
经济对外政策上分析原因

政治: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遏制了人们思想的创新进步经济:固步自封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自给自足导致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不作为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祸国殃民

二战后美国对外的政策是什么

美苏争霸原因是:反法西斯同盟因为失去了共同敌人,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典型是就是联合国(1945年10月)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排挤苏联势力对于欧洲盟国采取的马歇尔

近代中国的主要政权和对外政策

近代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政权有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日本,伪满洲国,国民政府,延安政府,汪伪政权这几个在抗日战争期间并存-国民政府,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体是闭关锁国,但情况不一

拿破仑对内对外实行的政策?

(1)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取消人民民主权利.(2)经济方面: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文化方面:宗教宽容:承认天主教为国教并应为资产阶级服务,重视科学,鼓励

明朝时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

简析明朝的对外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具体史实开放:⑴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

汉唐宋元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唐:玄奘西行取经,广州是最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等进行贸易;元: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当时世上第一大港;综上所述,这四个朝代的对外政策都

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一是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二是尊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受制于国

求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的评价

对内打着推翻封建势力的旗子进行专职黑暗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战争

冷战时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留给人类历史的深刻印记.国际学术界对冷战的研究与冷战的发展演变同步进行.在冷战期间,西方学术界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派、后修正派;冷战结束后又出现了被称为“冷战史新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及其原因

自己找的,求好评啊(详情见附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末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三大外交政策)

唐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具体体现:1.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2.对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3.对外

关于美国二战后的对外政策

二战以后,苏联迅速崛起.苏联可谓是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它拥有辽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较为发达的经济和庞大的核武库.美国虽想当老大,但还是不愿意与这么强大的国家发生大战,只能静观其变.而伊朝与美国相比

清朝晚期中国的对外政策?

清朝晚期的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局部被迫开放口岸,由奋起还击到被动挨打,由主张主权到割地赔款,由蔑视外国到崇洋媚外.这就是晚清对处政策的写照.

冷战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

冷战初期,建立新政权后,采取一边倒政策,同苏联、朝鲜结盟六十年代,同苏联关系恶化,与各华约国家关系冷淡下来,于是搞输出革命政策,援助各第三世界国家(同苏联关系一般的)的共产党游击队,以及阿尔巴尼亚.七

清朝时期的对外政策

解题思路:您好,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清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中的态度,由于中国明清时期盲目排外,夜郎自大,对于西方文化,极端排斥,以天朝上国自居。解题过程:答案B最终答案:略

我国的对外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

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一,国家主权原则二,互不侵犯原则三,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四,平等互利原则五,和平共处原则六,民族自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