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任意点的地基应力等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4:47:02
有关材料力学中最大切应力的

你仔细看看摩尔应力圆主应力平面的是没有切应力的就是X轴与圆的焦点最大的切应力是圆中心作垂直于X轴的线与圆的焦点你在观察下它们之间的角度是多少度呀仔细看

地基的附加应力的计算是使用基底压力还是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再问:就是说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的计算的目的是根据应力增量来计算变形

计算地基附加应力时,有哪些假定

规范上计算沉降时所用到的地基附加应力,假定有4个,地基土是均匀、连续、各向同性、完全弹性半无限空间.

材料力学中,真应力与工程应力的关系是真应力=工程应力*(1+工程应变),

Ao=起始横切面面积;Lo=起始长度;1+工程应变=1+(L-Lo)/Lo=L/Lo;(1)体积不变,即Ao*Lo=A*L(2)L/Lo=Ao/A(3)从(1),(3)1+工程应变=Ao/AP/Ao*

ANSYS中怎么查看具体某一点的应力

GeneralPostproc>queryresults>SubgridSolu在弹出窗口选择stress及右侧的应力类型,点ok后在图形界面点击该节点即出现该节点相应结果值

为何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先要计算土中的自重应力?

土体现在所受到的应力减去自重应力,就是附加应力,附加应力才会引起土体的沉降.附加应力是两个应力之差,被减数就是自重应力,所以要先计算自重应力.

土力学 某条形基础地基中一点的应力状态为ðz=280kpa,ðx=120kpa.ζxz=40kpa,

首先你知道c,fi值,你就可以得到土体的破坏曲线,然后你在根据已知的应力状态得到最大主应力的大小(这个有公式,材料力学和土力学里面都有,不过我忘了),得到的值看是否超出土体的极限荷载值,如果超过就说明

土中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两者沿深度分布有什么特点

应力都是属于物理上的概念,不存在什么物理意义.问题的提法不科学.你可以说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概念.自重应力顾名思义指由土体自重而在某个位置上产生的应力.这个位置即可以是土体的内部,也可以是土体的边缘.

在地上给某个点一个冲击力,怎样求得土下深度2m的应力

我觉得首先要知道你说那固体的密度或者硬度还有同样固体本身范围的大小,如果是土地还要考虑湿度都互相有影响的.要想算这个本人认为要有相关的参数.再问:对啊,我现在就是需要理论公式

ANSYS应力云图中怎么判断应力的大小没有超过强度极限,我是新手搞不明白,那个应力大小是哪个挤压应力,还是切应力

在后处理里面:contourplot----->nodalsolu----->stress下拉选项里面有很多,切应力、压应力等都在里面,具体可以查看ANSYS的帮助文件.

地基处理中以土作为的桩端持力层,那么应该依照哪个指标取值.

我这有一片论文,可以直接发给你,,应该对你有点帮助再问:好的,请发来!收到后即刻确认送分!多谢指教!baichuhao@163.com再答:有邮箱吗这个文件是pdf的,里面公式较多哦,不能直接粘贴

若基底压力P不变,增大基础埋置深度D,土中的附加应力将____,地基的沉降也将____

若基底压力P不变,增大基础埋置深度D,土中的附加应力将_增大_,地基的沉降也将_降低_原因如下:当基础埋置深度增加时,其地基土的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加,沿荷载对称轴上的应力z有增大的现象,这已被理论和实践

为什么说平面应力状态必有正应力等于0的面 在应力圆中如何表示

应力状态共有三种.1单向应力状态:有两个主应力为零;二向应力状态:有且只有一个主应力为零(此即问题中的平面应力状态);三向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都不为零.关于第二问,你想用应力圆表示什么?

abaqus壳单元中一个结点的各个积分点应力如何得到?

你做三维实体单元,别用壳单元,这样子可以知道Z方向上的各个点的应力值.壳单元认为是个面,你只能选面上的结点,输出面上的结果!再问:这个我知道,我是想通过软件得到各个积分点的应力值,三维的我也做了。我想

土力学地基应力计算为什么要引入角点法

就是弹性力学的布辛内斯克解,看看弹性力学书就知道了,土力学只是把这个解拿过来用而已,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10牛平方毫米的应力等于( )兆帕.

10牛/平方毫米=10牛x1000,000/平方米=10兆帕

简述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分布特点

1、在地面下同一深度的水平面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沿力的作用线上的附加应力最大,向两边则逐渐减小;2、距地面愈深,应力分布范围愈大,在同一铅直线上的附加应力不同,愈深则愈小.

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点怎么设?

分层沉降观测应从基坑开挖后基础施工前开始,直至建筑竣工后沉降稳定时为止.  分层沉降观测点应在建筑地基中心附近2m×2m或各点间距不大于50cm的范围内,沿铅垂线方向上的各层土内布置.  点位数量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