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首古诗6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23:33:44
关于古诗的作文 500字

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关于校园的古诗自己创作一首有关校园的古诗应该怎么写,急

高歌猛进五月间,未敢移神已百天.考前狂言居八位,试罢怜见后十边.看尽九章勾股弦,尝惯三分苦辣甜.我寄酬心与明月,随之共载笑华年.

关于十个一 古诗

那就是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陈沆所作的《一字诗》.全诗如下: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再问:是关于十个一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小学400字作文】

江上往来人,随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他们中该有得意者,也有失意人.又一只客船在夜色中泊岸了!走向寒山寺的是一个佝偻单薄的背影.秋雨又过,许多幸运儿走向春风满座的琼林宴.而他---张继,却只能将叹息锁进

作文:我最喜爱的一首古诗(记叙文600字)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是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诗歌的历史名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诵.我最喜爱的,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

谁能帮我写一篇作文?以“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为题.500字以上

很简单开头:自诗经以来,中国的诗文化就源远流长,在此其中,就有我不少喜欢的古诗,我最喜欢的古诗是.接着,找出这首古诗的阅读分析,写成下一节最后,这首诗的情景,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结尾,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

一首关于风的古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

关于菊花的一首古诗和解释

明·唐寅《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首联诗人

推荐一首关于童年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⑶醉:迷醉,陶醉.⑷散学:放

关于古诗改写作文的

其实就是扩写,不离原意的展开想象进行小范围拓展,文体可以随个人喜爱采用记叙文、散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如果是考试,一定要按照要求的文体来做哦!

关于春天的作文 写成记叙文 中间至少有3句古诗 600字!

春天絮语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昨日下午天气阴霾,按照过往的经验应该是下着绵绵春雨;古言说,“春雨贵如油”这两天全国各地都是干旱急报.人们渴望着一场春雨绵绵,润湿那天气干涸的大地,给那春播下着及时雨,刚刚

关于古诗的作文

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请告诉我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600字的作文,要求内容是根据一首古诗中的场景来拓展.

那就写《春晓》吧,正好春暖花开,早长莺飞的日子!根据诗句的翻译出来的意思,写一下自己对这个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些无限的拓展啊和联想.估计600不成问题!

把一首古诗遍成一遍作文

范文示例(二)英雄的季节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把树叶吹落,落叶便纷纷坠入水中,江水慢慢地被红色所覆盖.那火红的江水和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纷乱的秋天.江边小径,薄雾中走来一队人马,由远而至.队伍中间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作文

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

作文-我喜欢的一首古诗 300字

我喜欢的一首诗   我读过不少诗篇,但我很少用心来体会作者写作时包涵的感情.我上了初三时,老师教我们学习一首诗.老师和我们讲解这首诗时,我无意中却喜欢上这首诗.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一首描写西安的古诗?

这个是在大雁塔广场上的,但是没有说谁写的西北相望长安城(西安),是中华历史上千古的好江山,英雄弯弓如月,古迹还存在,千古百代的兴衰事,虽然没字,但人也能通览,四城并列在世界上,唯有我长安城(西安)历史

古诗欣赏作文600字

杜甫的《望岳》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