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8 03:33:27
孔子的儿子叫什么名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可知,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

请问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修建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哪个国家的 七雄争霸

秦国.都江堰的修建者是个历史谜局,事实上直到宋代,李冰修筑都江堰才成为了一个学界公认的事实.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第一,关于李冰儿子的是二郎神的说法.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就住在灌江口.都江堰所在地以前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李冰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李二郎[李冰]J.58(4—2)李冰(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约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的地方长官太守.当时纵贯四川成都西北灌县的岷江,水患非常严重.李冰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历史意义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2、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3、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知

都江堰什么时候修建的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

孔子的儿子叫什么名

孔鲤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伋继承孔子学说并有所

修建都江堰的李冰是哪个朝代的?

李冰,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

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是谁?

李冰父子小朋友,上课在干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别的可以忘,这个以后不能再忘了哦!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作用?

能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水源问题.(把岷江的水引过来)使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在什么时期谁负责修建的工程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

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指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吗?

不止啊都江堰的主要构成是鱼嘴、飞沙堰、离堆、宝瓶口.其中鱼嘴和飞沙堰在金刚堤上它的鱼嘴不仅把岷江分开,而且它还很智能的把水也分开了主要表现是:非汛期它自动内6外4,也就是内江6成水,外江4成水.汛期就

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李冰为什么修建都江堰?

因为李冰修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经常发生水灾,都江堰的修建是为了减轻水患;同时也为了开发巴蜀地区,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从此有了天府之国的称谓.同时巴蜀的开发也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李冰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在此之前岷江有怎样的问题?

之前岷江沿岸,成都平原年年水患,修了都江堰以后水旱便从人了

修建都江堰的作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

都江堰是在战国时期修建的吗?

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

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