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课文分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7 04:45:09
北京的春节课文分段

1-2为第一段,讲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就开始做准备了.3-4为第二段,讲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欢喜心情和大人的忙碌.5-6为第三段,讲怎样过腊月二十三(小年).7为第四段,讲怎么过除夕.8-10为第五段,讲

丝绸之路课文主要意思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课文 怎样分段?

第一段(1~7自然段):讲小高带着一纸箱小昆虫,陪同“我”乘船前往宝石岛.第二段(8~19自然段):讲作者参加“尝瓜会”和在“尝瓜会”上听到的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第三段(20自然段):讲作者第二天一

《丝绸之路》的课文顺序

《丝绸之路》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课文《丝绸之路》的原文,

声明:本人没有学过所以不知道对不对仅为帮个小忙  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

童趣课文分段

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第二段:写观蚊如鹤之趣,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第三段:写神游山林之趣

丝绸之路 》分段.

分段段意: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及由此产生的遐想.第二段(第2-13自然段):具体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及介绍丝绸之路的作用.第三段(第14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课文,分段段意,主要内容,求你了,急死了.

分段段意: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及由此产生的遐想.第二段(第2-13自然段):具体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及介绍丝绸之路的作用.第三段(第14自然段)

《丝绸之路》课文的详细讲解.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

推敲课文分段

《推敲》课文分为三段:一(1)写贾岛早年因家贫当了和尚.二(2——7)写贾岛和韩愈一起推敲诗句.三(8)写韩愈与贾岛一起思考,确定了用什么词语.

《观潮》课文如何分段?

第一段:(1)开门见山,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且这一称赞由来已久.第二段:(2)主要写了潮来之前,钱塘江上的景色以及观潮的人很多,热情很高.第三段:(3、4)详写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作者按由

课文《丝绸之路》的背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

课文 丝绸之路写作背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

人教版五年级《丝绸之路》课文大意,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

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分段

1;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最深的峡谷2;大拐弯、顶端景象3;大峡谷有个美丽的传说4;长、窄、深的峡谷5;大峡谷是个自然博物馆6;神奇壮丽(总写)(老师也问了这问题,我写的段意,老师很满意,所以,应该可以的)

丝绸之路课文的故事简写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

概括丝绸之路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课文怎样分段?

乐山龙舟会可分为3段,第1段:(第1自然段)写了山地理环境优美,是举行龙舟赛的好地方.第2:(第2然段)写举办龙舟会的庞大规模及所具有的特点.第3:(第3至第6自然段)写龙舟夺标、抢鸭子竞赛、放漂灯这

负荆请罪课文的分段

第一幕:1—4段讲了蔺相如跟韩勃讲了蔺相如谦让廉颇5—7讲了蔺相如为什么谦让廉颇.第2幕:1-6讲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6—15讲廉颇背着荆条请罪的经过15-幕落讲的是两人和好如初